页面载入中...

当前位置:
首页 > 车祸新闻 > 采访希望工程途中遭车祸 安徽新安晚报记者殉职

采访希望工程途中遭车祸 安徽新安晚报记者殉职

  本报讯 7月19日下午5时53分,本报新闻中心编辑汪俊在采访途中,不幸遭遇车祸,因公殉职。

  汪俊是在赴六安采访捐助希望工程事宜后返回合肥途中遇难的。目前已确认同车5人中有汪俊及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张黎明、省文物总店艺海拍卖公司工作人员吴小然、张殿斌4人遇难,司机郭晓峰仍在抢救中。

  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和本报近日联合主办紫金砚公益拍卖活动,拍卖所得将全部捐赠给省希望工程。受报社指派,本报新闻中心编辑汪俊一直负责追踪报道此事。 7月19日下午3时许,汪俊应希望工程办公室之邀,一同赴六安联系采访公益拍卖有关事宜,下午5时53分,他们乘坐的广州标致轿车离开六安返回合肥,在六安城东收费站附近与一辆大货车相撞,轿车损毁严重,车内5人被当地交警迅速送往医院抢救,其中包括汪俊在内的4人经抢救无效遇难。司机目前尚未脱离危险。有关事故原因,当地交警部门正在进一步调查。

  当晚,噩耗传来,本报立即派出有关领导与汪俊家人连夜赶赴六安,省文化厅、团省委及艺海拍卖公司有关负责人也于今晨赶赴六安处理善后事宜。

  汪俊同志今年33岁,芜湖南陵县人,毕业于安徽大学历史系,1995年进入《新安晚报》任记者、编辑。多年来,他一贯敬业爱岗,勤奋努力,凭着一腔正气和良知,在记者岗位上写出了许多有影响的报道,受到读者的喜爱,并多次获得全国及省级好新闻奖;在编辑岗位上,他刻苦钻研,勤于思索,认真负责,乐为他人作嫁衣,在长期编辑本报“安徽新闻”版的过程中,他积极策划组织稿件,多次获得本报编辑之星等奖励;他还积极与各地通讯员建立联系,对通讯员给予热情的帮助指导,为本报安徽新闻的报道作出了突出的贡献。

  7月19日上午,汪俊同志像每天一样认真编发了他负责的“安徽新闻”版,该版刊登了他采写的最后一篇稿件《紫金砚引来众多公益伙伴》。下午,为紫金砚拍卖事宜,他不顾疲劳,随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同志赴六安采访,不幸遇难。第二天上午,本报同事们在采编网络上发现, 7月19日下午3时10分,汪俊在临行前仍编发了最后一条稿件,他签发上栏的最后一条稿件是每周六刊登的“捐助春蕾女童”,临走前还将照片提前交给组版员扫描,说是明天要用。下午5时许,在罹难之前的短短时间里,他还打电话给本报驻巢湖的特约记者,约写“试刀山隧道车祸”的追踪报道。 (本报记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