页面载入中...

当前位置:
首页 > 车祸新闻 > 惠民政策要走好最后一公里

惠民政策要走好最后一公里

原标题:惠民政策要走好最后一公里

近日,《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选编》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,该书选编了两年多来国务院出台的“双创”政策以及国务院相关部门出台的“双创”配套实施政策,方便社会公众了解掌握国家“双创”政策,更方便千百万创业创新者用好政策。(据新华社电)

2015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将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提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度。为深入推进“双创”,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举措,各地市也结合地方特点出台一系列支持双创的政策。然而,纷繁庞杂的帮扶政策,适用对象多元,申请程序也不同,要是没有类似上述书目的整理,恐怕很难被创业者系统了解,惠民政策也将打折,甚至沦为花瓶。2015年初,《北京市创业青年群体调查报告》向社会公布,报告中有两个数据着实令人吃惊:一是竟有22.9%的北京创业青年不了解北京的创业政策;二是有30.8%的创业青年称从未享受过政策。对于创业政策的制定者而言,出台的政策再好,不被创业者所熟知、利用,就是政策的浪费。对于创业者来说,和创业政策擦肩而过的确是一大遗憾。

现实中还有一种现象:行政部门针对特定群体出台了惠民政策,而政策辐射的对象却不知情,在困难中跌跌撞撞,却抓不住政府提供的救命稻草。以道路救助资金为例,2009年财政部、保监会、公安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《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》,而近年来,道路交通事故救助金躺在财政账户上“睡大觉”,令人叹惋。以山东为例,据报道,截至2015年4月,山东全省共筹集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6.64亿元,花出去的1700万元救助金还不到6.64亿元的一个零头。公众对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了解很少,成为救助基金发挥作用的障碍。

可见,无论是以推动双创为目的的各类帮扶政策,还是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政策,都需要走好最后一公里,否则,再好的政策一旦遭遇“肠梗阻”,就会沦为摆设,令公共服务“失准”“失效”。

要实现政策与受众的无缝对接,首先,职能部门要变被动受理为主动服务。当前,一些职能部门习惯等客上门,对于已出台的种种优惠政策,有申请则受理,无申请则无视。比如,对于一些可以申请资金支持或税收优惠的创业者,职能部门应改变姿态,主动提供政策咨询、协助申请等服务,切不可守株待兔。

其次,应开创便捷、高效、系统的政策宣传渠道。首当其冲的是,结合当地出台的政策,效仿国务院此次出台的政策选编,出版地方版本,并及时发放给创业者,让他们有章可循,有的放矢,另外,不妨开辟专门的政策讲解网络平台,分门别类整理惠民政策,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。

最后,根据受众特点,因地制宜搞宣传。举例来说,对于惠农,由于农民信息比较闭塞,相关人员应多走基层,在和农民实地交流中传达、解释好政策;对于职校优惠,相关人员则应在即将毕业时段,深入初高中答疑解惑,及时传达国家相关优惠政策。总之,受众不同,政策宣传渠道也应有差异,不可依赖一纸文件,奢求人人知晓。总的来说,宣传政策有时比制定政策还重要。只有畅通政策传达,走好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,才能让政策红利充分释放。而从另一个角度看,政策走好最后一公里,职能部门与民众的交流互动更加充分,这样有利于相关部门获得一手民情,体察民生所望,从而推动公共服务决策机制,促进公共服务从自上而下的政府供给导向,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群众需求导向,切实增强公共服务的针对性、有效性。 陈小雁(媒体评论员)